资本新宠乱象频发,国产美容仪如何破局?
所属栏目:行业资讯 作者:admin浏览次数:608
随着消费升级,消费者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,相对于护肤品,家用美容仪能够帮助消费者达到更高阶的护肤需求,并且能够为用户省下去美容院、医美机构的高额的费用,家用美容仪逐渐成为消费者护肤的”新宠“。保持年轻、延缓衰老,成为当代女性消费者核心诉求。
对消费者来说,由于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,“大牌主播认证+宣传效果+宝贝评价”几乎成为了其目前挑选美容仪的标准模式。在“标准模式”的带动之下,美容仪在电商平台销量表现出色。不仅是消费端的爆发,产业端也达到了百亿量级。同时,企业端的生产升级,也呼应、推动着美容仪消费潜力的释放。企查查数据显示,美容仪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4年开始加速增长,2015~2019年五年间一共新注册了6.9万家企业,其中2019年的注册量是2.4万家,同比增长41.6%,是过去十年中注册量最多的一年,相比2010年的注册量增长了19.4倍。消费端与产业端的协同作用之下,美容仪市场迎来爆发拐点。不过,如今不少国产品牌已经开始奋起直追,剑指中高端。而疫情的黑天鹅效应,也为国产美容仪的发展打开另一扇窗。一方面,疫情带来的阻隔让原本去美容院消费的用户,转移到美容仪可选的家庭消费场景;另一方面,后疫情时代给全世界供应链带来的不确定性,造成海外头部品牌供应失衡,甚至断货。而资本的助推,更为国产品牌的反击战提供了“火力”。越来越多的“走心”国产美容仪品牌正在诞生,抢滩逐渐做大的市场蛋糕。虽是“后来者”,但国产美容仪依然发展迅猛,追赶不停。
不得不承认,虽然未来满眼美好,但美容仪当下的状态仍然“尴尬”。就模式而言,与玻尿酸的相对成熟不同,美容仪产品在国内定位不明,处在医疗器械和家用电器之间的灰色地带,小家电领域的低门槛也使行业鱼龙混杂。在生产端,人气主播或者KOL可以通过代工厂企业定制产品,市面上众多的小品牌多是采用代工、贴牌的方式生产。